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舞蹈學校獲邀參與「2012廣州藝術節」


舞蹈學校獲邀參與「2012廣州藝術節」

  「廣州藝術節」是面向國際之大型表演藝術盛事,舞蹈學校獲得主辦方邀請參與其中,對出席是次活動的專業班學生而言,十分難得,不但可以累積大型國際演出的經驗,提升心理素質,也可藉此了解當今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勢,對往後的發展與路向更為清晰。


是次活動獲得廣東省文化廳及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高度重視,澳門文化局副局長梁曉鳴、文化活動廳廳長楊子健、特別計劃處處長林俊強、廣東省文化廳文化交流合作處處長龐力、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文禎亞、廣東舞蹈學校校長李永祥、南方歌舞團藝術指導陳翹藝及團長謝曉泳等,出席觀賞是次演出,並發表講話與指導。其中,澳門文化局副局長梁曉鳴、文化活動廳廳長楊子健、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文禎亞都分別發表講話,紛紛肯定與認同學生們所付出的努力,對同學們的鼓勵尤其重要。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文禎亞甚至認為同學們的表現已經超越一般藝術科專業中學的水平,所展現的專業精神與技藝都讓人眼前一亮,能獲得國內專家肯定,對同學們而言更是莫大鼓勵。

「廣州藝術節」是廣東省近年文化事業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對促進粵港澳文化合作大有助益;並同時面向國際,除了港澳地區,還邀請了來自英國、荷蘭、紐約等國際性團體演出。亦同時舉辦了「中國廣州國際演藝交易會」,進一步搭建表演藝術精品的交易平台,對文化產業發展大有幫助。

本校一直堅持製作具有本土特色與中西融合的大型原創舞蹈作品,在提高演出質量的同時,不斷擴大專業藝術人才的培育,對參與是次活動的專業課程同學們而言,能獲得廣州藝術節邀請,不止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總體而言更是有助本澳文創產業的發展、為本地演藝產品創建展銷平台、促進了粵澳文化合作、演藝人才交流、節目合作、文化資訊交流等文化建設。

現時,表演藝術是澳門政府認定的八項文創產業之一,不管是民間的舞蹈發展,或是舞蹈學校的基礎培育與藝術探索,都獲得了明顯的進步,政府可考慮適時建立起長遠的舞蹈藝術發展政策,將更有助於澳門未來的舞蹈事業發展,建構良好的表演平台,吸引專業舞者回流。

是次交流演出活動,獲得廣州市民以及劇院主辦方的掌聲與肯定,並促進了粵澳文化合作、演藝人才交流、節目合作、同時搭建了本地藝術產品的展銷平台;達到推廣本土藝術精品、擴大專業藝術人才培養之策略性目標。對舞蹈學校而言,更是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

《Eyes on》舞出生活精彩


《Eyes on》舞出生活精彩 

作者 : 李宇樑
    《Eyes on》舞出生活精彩
    舞蹈劇場《Eyes on》是一場精彩的當代舞演出。編導洪振宇謙稱自己的文化底蘊薄弱,但他的編導作品盛載着青春與旋律,反映出他捕捉城市光影的敏銳觸覺,同時充份發揮出對空間和節奏的運用和掌握。當代舞(Contemporary dance)和現代舞(Modern dance)在概念上有所不同,當代舞更貼近生活;《Eyes on》就呈現了現代人——尤其是澳門人——的一些當代生活和感情狀態、現代男女的交往、感受,甚至人和寵物之間的痴纏。《Eyes on》的表達相當具象,達到了洪振宇定下的堅持:能讓觀衆看得懂。
    很多人怕現代舞難懂。一如欣賞爵士樂,欣賞現代舞的竅門是必先摒除對故事或主題的追索,主要通過舞者的形體動作去感受“美”,和觀者自我激發當下的個人感受,所以並不存在看得“懂”與“不懂”。這猶如對於人快樂的時候發自內心的手舞足蹈,我們不會探究或者解說當中動作的意義,但那種情緖卻會感染旁人。現代舞不須解說詞,由觀衆自己根據個人的人生經驗去探索箇中意義。正如洪振宇在場刋裡所說的:“我的表達是我的,至於你(觀衆)的解讀是(你自己的)生活所給予的。”在其後的演後座談會上,一個男舞者說得好:“舞蹈並不難懂,它一如大海,可以是幽思、是疑惑,可以很爽、可以很焦慮。觀者當時以甚麼心境看海,海就是甚麼樣子。海所表達的感受就是觀者看海的感受。”所以,觀衆祇須敞開心扉,打開眼睛看就好。
    澳門少有現代舞蹈劇場的演出。筆者看現代舞是從七十年代末香港黎海寧和曹誠淵的城市當代舞蹈團看起,黎海寧被林懷民稱頌為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而城市當代舞蹈團則是香港開展當代舞蹈的先鋒。還記得當年舞蹈老師說過,對於現代舞的呈現,動作技巧的難度不是佔最重要的位置,現代舞講求的是舞者的mood(情緖)和emotion(感情);《Eyes on》就能夠共鳴出舞者和觀者二者內在情緖的脈動。《Eyes on》用了大量現代舞的收/放動作(contact/release)和地面動作(floor work),同時也滲和了中國舞的一些技巧,雖然個別演員的地面技巧和身體放鬆的控制未臻嫺熟,但整體表現上,舞者動作的質感、雙人舞的協調和彼此的默契都達到一定的水準。舞蹈的編排照顧了各個舞者的條件和限制,多媒體變化的配合也彌補了個別演員技巧上的不足。《Eyes on》在澳門是個水準上乘的當代舞蹈演出,澳門需要當代舞蹈劇場的開展——舞出生活精彩、舞出澳門。
    《Eyes on》也是一台賞心悅目的多媒體演出。Multi-media不是陪襯,是構成整個演出的其中一個重要表演元素,和舞蹈渾然成為一體。燈光、佈景、錄像,甚至造型的設計,都和舞蹈編排顯得無比的和諧合拍。《Eyes on》的成功,多媒體設計的配合功不可沒。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過:“藝術家不生產饅頭或電子儀器,他沉澱了生活,創造現實生活之外的另一個世界;他提供歡樂,也給人啟發和鼓勵。”在演後座談會上曾探及舞蹈學生的職業出路問題,筆者個人認為藝術基礎敎育在本質上不屬職業培訓。每個人都有接受藝術敎育的權利,它不應被狹隘地視作謀求職業出路的功能性培訓。職業技能和藝術情操二者的作用並不等同,職業技能讓人糊口過活,藝術情操使人過優質高尙的生活。筆者相信《Eyes on》演員在排練過程中以血汗征服身體的成就感、在舞台上獲得的心靈滿足與喜悅,還有帶給觀衆的歡愉,都是金不換。

(澳門日報 : 2012 9月20日 星期)

黑暗里的一束暖光


黑暗里的一束暖光
——赏析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舞蹈作品《生命之歌》
作者:罗潇


没有人文深度的舞蹈,仿佛没有灵魂的舞者孤立在舞台中央。舞蹈是用身体语言展现生命质感的舞台表现形式,内涵丰厚的舞蹈不仅展现了人的力量,更是挖掘人性,叩问生命的表现形式。澳门舞蹈《生命之歌》不是第一次展现在舞台上,却是第一次到广州巡演。2012年中秋,由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表演的作品《生命之歌》来到了广州大剧院,这是中国舞蹈编导家应萼定和青年编导家杨敏健联袂制作的舞蹈作品,整体展示出澳门现代舞蹈的先锋意识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舞台上的《生命之歌》唯美而动人,舞者用肢体语言在舞台上用禅悟一般的诗化表演,传递出一种嬗变而宁静的生命之美。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以柴可夫斯基最后的《第六交响曲》(也称为《悲怆》或《四季》)为背景音乐,六个场次分别呈现出生命中六种不同的形态,创作者用群舞和独舞穿插的表现形式,向下挖掘出生命的内核,形成生命独特的叙事。六个场次分别为群舞《四季》、独舞《太极印象》、群舞《朋友》、独舞《最后一次》、群舞《繁华过后》和最后一场《生命之歌》,整个表演通过干净简约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布莱希特式的“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感”,舞者与场景,舞者与观众,舞者与音乐的心灵对话由此构成。

《生命之歌》是有自觉探寻意识的优秀作品,在舞蹈评论家刘青戈的文章中,深刻而精准地指出:“编导用舞蹈的语言让我们去触摸人生的‘温暖和光亮’,让我们去感觉生命细腻的爱恋和忧伤;让我们去看生命顽强生长的生机。”的确,这支舞蹈是用一种审慎,自制,且具有向内反观的艺术视觉反复追问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的作品。第一场《四季》,舞者穿着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的视觉意象的嫩绿服饰,在钢琴柔板的引子中拉开序幕。在一月的壁炉边苏醒的万物,二月狂欢节上相聚的喜悦之后,三月的云雀的歌声才刚刚开始。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乐谱,每个乐谱中都有自己的音符。可以说,第一场以复苏和新生为基本基调,强调了生命初始状态的萌动,生命带给人们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阐释生命的流转与轮回的《太极印象》孕育而生。舞者张纯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太极基本动作,如行云流水般的正腰、收颚、直背、垂间,在舞者形体的开合之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阴阳刚柔相济的力与美逐一呈现在舞台上,例如,舞者张纯用掌心由内向外缠丝之后又由掌心由外向内缠丝,整个动作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生命的终而复始,不断循环的本质正是在这样一招一式中揭示出来。第三场《朋友》同样是以明快和感恩为基调,灯光交织中,舞者身上原本粉红色的服装带有一种浅紫的奇异效果。这仿佛就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最好阐释。在此部分伴随着优雅的快板之圆舞曲,年轻的舞者们时而微跷着脚尖,时而足跟着地,用富有力量和弹性的步伐,在舞台上错落有致地穿行,前行或者向后,转向再转向,简约,却不失单纯,活泼却有一种内在的秩序。这种同伴之间单纯而平静,无忧无虑的幸福感悠然而生。《生命之歌》到此,蓬勃向上的生命序幕才算完毕。

而从第四场《最后一次》开始,整个舞蹈转入一种悲伤与挣扎的基调。银白色的纱幕悬在舞台中央,一道窄光直泻而下,笼罩在舞者洪振宇身上,在孤独的舞台上,舞者借着光影之间的缝隙,压抑、沉重,充满叹息地独舞,最后倒落在白色的涟漪之上无奈的身体,被无形的力量托起,仿佛是在茫茫人海中的漂浮物。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仿佛蕴含了即使彷徨挣扎,却始终摆脱不了人生无法选择的宿命。无形的手支配着有形的人,舞者洪振宇带有机械质感的肢体语言暗喻着作为提线木偶的人类终将被命运所支配和指使。《繁华过后》以群舞的形式,隐隐之中,人们遭遇的空旷而深远的叹息传到耳边。最后一场《生命之歌》总结全篇,与《繁华过后》最为瞩目的对应是一黑一白的服装,黑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相互映衬。在此之前,一位白衣少女缓缓地从幽暗中走来,与男舞者形成一段温暖的、柔情的、真挚的男女双人舞,身体与心灵的撞击,最后却不得不一同面向一道死亡之门。象征死亡的大门在迷雾中神秘地打开,门后依然透出希望之光。这是生命最终的归宿,也是生命最后的旅程。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意味着生命即将告一个段落,它并不是完全的终止,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在《生命之歌》的最后几个段落中,黑暗始终笼罩着舞台,然而,生命之中透出的光芒却始终未曾熄灭,因为无论在哪里,生命里始终有一束光,它是人性之光。生命如歌,就像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这短暂的旅程中,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始终带着一种人文关怀,通过舞蹈折射出现代人所经历的各种生命历程,人生苦短,却饱含着对生命的敬意与仰望,不断地寻求美好的明天,审视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希望的过程。生命之光不熄,生命希望就永远存在,就像黑暗中始终有一束暖光。